種籽像是個小型學習型的村落,我們的課程是像大學的選修,也有空堂課,所以進到校園的時候,你會發現有小孩在一邊騎腳踏車,有小孩去摘花,有小孩玩遊戲奔跑,同時教室裡面也在上課,甚至在校園裡面有很多大人,很難分出到底哪個是老師,哪個是家長,這個場域有課程的系統安排卻也同時像個村落,在各個角落上演不同的可能性和故事。
左
-
-
什麼是照明設計?這個工作的確比較少見,常常碰到新朋友見面時,介紹我是照明設計師,大家就會以為我是設計燈具或是做舞台燈光的,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幫環境規劃照明的工作,包括配置因環境需要的燈具,更多時候是把現有的燈具善加運用,比較像是空間的氣氛營造,還有色溫的掌控,照明設計師會幫空間做最後的加分,讓整個空間有了表情。
-
如果問在異國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我會說專業知識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如果沒有專業,就算我是美國人,也不一定會成功。英文或許是一項跟別人溝通的工具。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換位思考,同時要理解跟找到對方的痛點,然後跟他一起想出解決辦法,放下自己的部分堅持,去嘗試不同的溝通模式。
-
真正藝術家的生活都非常的自律,常常你努力一輩子,也不見得可以有怎樣的成果。我創作的題材會貼近自己生活的面貌,比如說以前養過的狗,或是公園。那個轉化,是將生活轉化成為圖像,這轉移的過程當中,我覺得自己可以得到救贖。
-
全球目前女性機師的比例大約是3%左右,說實在的就連有很多女生也不知道,原來是有可能來做這份工作的,就像我自己年輕的時候,一開始想要加入航空業,第一個想法,只想去當空姐。
-
其實每個工作都有辛苦的層面。但是,因為台灣的表演、藝術領域更加的不盛行的狀態下,這個行業有不穩定、跟溫飽的外在因素。所以,大家如果真的想要進入這個產業別的話,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要全職投入,但在沒有接到案子的時候,沒有薪水的狀態要怎麼樣進行財務方面的規劃,以及心理上的調整,或是不要以全職的方式進入,然後擁有其他的技能。譬如我做編創,但是我還有其他比如藝術行政的穩定收入。
-
《寶貝母親》是一支除了談母職之外舞蹈劇場作品,也談很多關於我們女生是什麼,被形塑成現在樣貌的作品,因為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只是觀察我的母親,也觀察到身邊很多的女性,或是男性對待女性的方式,會覺得好像有一種束縛或是無形的力量在規訓著我們往某個地方去。
-
我覺得現在有時候,因為父母親自己心裡的不安全感,會認為是不是應該盡力的做些什麼,確保孩子未來是有選擇權、有競爭力的。但我們真的不用想著讓孩子來彌補我們心中的缺憾。
-
「5歲都要懂的國際觀」是用四種語言跟小朋友講繪本故事,藉此讓他們對不同國家產生興趣,希望他們認識不同文化,包含社會的習俗傳統,將複雜,困難的國際新聞透過簡單方式說給他們聽,更能進一步培養國際移動力。
-
在上烘焙課時也同時去檢視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這個行業,對我而言,每次把成品帶回家,最期待就是看到家人臉上表情,受到他們的認同,才讓我決定要走這條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