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氣科學到太空中心
高中的時候我是第二類組,當初是怎麼走上大氣科學這個領域,一開始也就是跟大家一樣,念數學念物理念二類組的學生應該念的,但總覺得電機系聽起來很硬,所以就選擇了大氣科學。至於將航太當作人生志業是因為在國外念研究所時,有指導教授在協助實驗室做儀器的開發。雖然我沒有直接參與,但是當時因為有機會接觸到,覺得還滿有趣的,所以就踏入這個領域。
民國八十三年,我從美國碩士畢業,那時台灣的太空中心剛建立,當時太空中心的長官就構想,藉由購買衛星,也就是福衛一號,讓得標廠商來幫忙建立一個工程團隊,很幸運的,我就被選到那個工程團隊,跟著大家一起去美國。當時因為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有點類似像做學徒的方式,一個師傅帶著我們手把手一起做一起學。
福衛二號也是利用類似策略,但我們已經漸漸磨練,漸漸從學徒的眼光累積了一些實戰經驗,所以慢慢覺得我們可以自己設計,自己發展,操作,因為我本身就是學大氣科學的,而福衛三號本身就是一個氣象衛星。我就有這個機會成為福衛三號的指揮。
衛星是甚麼?太空中心的組織
衛星跟我們日常生活可能會產生的關係跟連結是什麼,比如說衛星雲圖,就是從衛星上照下來的,還有就是電視,電話,網路,另外,GPS,也是衛星的服務之一。
我們太空中心的組織是用矩陣的方式在進行,一邊是計畫,之後有「獵風者」衛星,「福衛八號」,還有另外一個是跟實驗通訊有關的「Beyond 5G低軌衛星」,矩陣的一邊是計畫,就是我們要執行的任務。矩陣的另外一邊就是類似機械組、品質保證組,還有類似電機組,飛控組這種功能性的組別,這一邊的組織可以去協助不同的計畫,再把計畫中學到東西回饋到他的組別。
太空中心有分一到三期,其實跟我的人生進程也很相似,一期的時候甚麼都不會需要建立基本能量,二期的時候建立自主能量,也就是我們可以自己做,現在我們已經要走到太空三期,結合台灣產業。
一個國家發展衛星代表的意義?
十年懷胎孕育「福衛七號」
「福衛七號」的困難跟挑戰其實不只是複雜的技術,因為這是一個國際合作計畫,所以成員可能來自美國、英國,成員的特性也差很多。例如說,我們合作的火箭公司就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火箭公司Space X,也有從學術界發跡的衛星公司,像我們接觸到的衛星公司是英國一所大學發展出來的公司,是屬於比較從學術的眼光去看事情,也有美國官方,甚至非常非常嚴謹的美國軍方,他們的態度就是一件事情反覆檢查非常多次,光是領域就很複雜,文化也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從好的角度來看,花了很多精神去整合,當整合成功之後,就是一個很精實的團隊。
太空老母
我的孩子一個是福衛一號出生的,一個是福衛二號的時候出生的,當時我們還年輕沒有什麼想法,最常帶著他們去圖書館,讓他們借自己想看的書,如果有問題的話還是爸爸要負責解釋。因為當時我還是學徒狀態比較忙碌,心中對他們感覺有點虧欠。
其實我們沒有特別帶孩子了解太空,這可能跟孩子的性情有關係,我們有一個男孩跟一個女孩,哥哥從小就對理工有興趣,也會從書架上拿一些相關的書來看,但他從來不看文學的書,妹妹就剛好相反,喜歡看一些比較軟性的書,聽說她考大學的時候就有出一題衛星速度高度的題目,因為對我們很了解,所以她馬上放棄這題。
太空產業未來趨勢
老實說,太空中心目前有這麼多計畫,每一年經費二十幾億,但是我們中心的人數只有兩百多人。所以應該要補齊人力,要有足夠的人才,才可能讓產業發展起來。其實只要有理工背景的,即使在學校沒有學到相關知識,只要進公司後努力一點,就可以做得起來。我們這個產業其實很多都是進來以後才學的。
如果想要進太空產業最容易錄取的還是電機類,如果不是念電機只要理工相關的也是可以。太空中心每年也都會開放海內外實習生。聯合大學有開太空學程,如果孩子是念中大,或者是陽交大的話,我們都有去這些學校開相關的學程。
我們目前雖然還沒有太空站,但之前有個「送種子上太空」的活動,因為台灣和日本的友好關係,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會舉辦「KIBO 機器人程式挑戰賽」讓台灣對太空有興趣的學子有機會可以參加,之前「送種子上太空」,就是要看種子在太空站會長成怎樣,太空中心也會辦黑客松活動,比如太空站出狀況,學生如何寫程式 APP 去操控機器,修復問題。
▍朱崇惠
現任:
國家太空中心 代理副主任
學歷: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氣象研究所碩士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學系學士
經歷: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系工組組長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福爾摩沙七號計畫主持人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