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老母的故事,李美涼

by Alison Tsai

台灣早年海外攀登的女性代表人物之一,28年的海外登山歷程,海外登山訓練超過40次。
曾經攀登世界最高峰、世界第八高峰、南美最高峰、北美最高峰、歐洲最高峰;喜馬拉山、中亞帕米爾高原山峰、天山山脈、阿爾卑斯山等;並多次前往韓國、法國、四川冰雪地攀登訓練。

專長為登山、海外遠征、冰雪地技術、攀岩、溯溪,目前為冒險精靈國際戶外登山社負責人,同時也是外語領隊、國內外登山嚮導、攀岩教練。著作 「南美攀登記」一書,同時也是始祖鳥台灣的品牌大使與一位男孩的母親。

| 您跟山的緣份是如何開始的?

其實我到大學才開始爬山,和山的緣分是高中畢業的那年暑假我去梨山採水果打工開始的,當時我看到很多大學生背背包進到山林,然後好幾天才出來。當時年輕的我就覺得好特別喔,好奇他們都在山裡做什麼,所以大學的時候就加入了登山社。

很幸運的,我在社團認識了一位很棒的指導老師,老師對熱愛登山的熱愛、豐富的登山經驗,都淺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除了實際的知識跟技能之外,同時也為我們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知道更多可能性的存在;有一次他就帶著我們出國去爬山,當到了到國外看到的又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態,我們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不會只是侷限在台灣、只能在台灣登山。

| 登山人通常有怎麼樣的特質?

以我自己來說,我是「喜歡挑戰、樂觀且堅毅」的人,喜歡發掘自己的各種可能性。我比較不會被負面事情影響,會嘗試把不好的體驗轉換成正面的意義。在堅毅的方面,則是擁有非常高的「忍受度」,因為在整個登山過程中需要忍受各種艱難跟辛苦的挑戰,也會遇到無聊的時候,這時就要懂得在苦中作樂、樂觀的去享受它。

登山比較不像是「競爭」面向的運動,更像是修行、磨練的過程,雖然有時候真的一直在做單一的動作,但是這個過程卻能好好開啟一段深層的自我對話、思考。

| 登山之於人生,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嗎?

攀登的過程就和人生的境遇一樣,有高潮低潮、有辛苦和快樂,只是透過登山,很多強烈的情緒能在很短的過程中就讓我們經歷到。

雖然登過很多高山,當我自己回頭看,我認為這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可怕,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剛開始的時候也沒有想那麼多,只是想要去做一個嘗試,每當完成之後就自然更有自信、更有能量去做下一個挑戰。當累積一定的程度之後,你就會覺得再去做什麼,那個難易度好像降低了。所以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嘗試,只要秉持很強烈的意願,都有機會的。

| 想要開始登山,該怎麼準備?

現在爬百岳、登山挺流行的,加上網路社群發達大家都會放照片,有些又寫得好像很簡單,就會變得很多人可能完全沒有概念,就盲目地上路了,於是在路程上產生很多的問題。

如果你是第一次爬山或比較少爬山的人,不見得第一次就去嘗試那些比較難的高山。大家可以先從簡單的步道開始,想爬百岳就從「合歡山」開始,讓自己的身體、心靈適應整個過程和海拔,了解自己的身體、體能。

如果真的要開始做一些登山的活動的話,準備上可以大致分成「食衣住行」:

食: 我想帶什麼食物上山、方不方便帶上去;吃的東西、水要準備多少才夠

衣: 針對不同的地形和高度,要準備的裝備、穿的鞋子和衣物就會有所不同

住: 如果不只爬一天,要住哪裡? 是要在營地搭帳篷、還是住山莊?

行: 練習走路技巧、登山杖的使用,了解這座山的路線、坡度緩度和評估風險

| 在攀登世界高峰的經驗當中,遇過什麼樣子的挫折?

登頂失敗,大概就是我們的挫折來源。但是這個失敗可能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天氣不允許或隊友的體力不支,不過這個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我第一次有這麼強烈的挫折感,是第一次去爬北美最高峰的時候。當時我們剩下一天就可以登頂,只差了一天,登頂後就可以下山回家,可是我們等了很多天,依然都還是暴風雪,那個風又大、雪又大,是不可能讓我們走出去的。

最後當地的管理員叫我們趕快下山,因為會有一個更長的暴風雪要來。那一次我強烈的意識到「人不能勝天」,要順其自然;後來也是蠻多次這樣的經驗,心就越來越放得開,開始會覺得去享受山,盡一切的努力完成,但是當自然的狀態跟你說不行的時候,就下山。

後來覺得任何一件事情當中都會有很多變數,有很多不是個人因素造成的,當這件事沒辦法完成時,就學會接受,因為在過程中自己還是有收穫,還是有學到很多東西,要用這個態度來面對這樣的挫折。

| 您覺得攀登與母子之間有哪些互相的影響?

第一個是,重要性順序的改變。有小孩之前,登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最熱愛、最樂在其中的;當我有小孩後,就算我人在山裡,小孩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登山的重要性已經從第一位順位,變成了第二順位。

第二部分是,登山的速度變慢了、好奇心變多了。我會帶著孩子去爬山,不過他們很喜歡低頭看東看西,所以行進的速度就慢了不少;我突然有了更多時間注意在山裡的小事物、小昆蟲或者是植物,也開始更重視整個爬山過程。漸漸的想要了解東西變多了,更因為帶小孩爬山的關係開始舉辦一些「親子登山活動」,加入不同的元素在我的工作。我想如果沒有帶自己孩子爬山的經驗,我可能也不知道怎麼帶其他人的小孩,又或是怎麼規劃適合孩子的行程,以及了解相關的風險管理。

| 回歸教育,山能教孩子什麼呢? 

我認為登山不只是登山,它也是一個很好的教材。我覺得要「教小孩懂得自我負責」,去了解安全意識,知道什麼是安全和危險;只要從小不斷的提醒教育,就不需要家長一直用眼睛看著、一直在旁邊唸。

上山前,我會事先和孩子宣導在山上可能會遇到的危險,必須注意什麼、為什麼,遇到的時候可以怎麼做,講完之後我們就不用一直唸他,他也會開始有自己的安全意識。到現在我們小孩出去,基本上是都不用管他,他還會告訴我說: 「媽媽,我會注意我的安全。」

現在我們社會不是常常說媽寶,那是因為我們一直在保護小孩,而沒有讓他學會自我獨立的能力,自己打包自己的東西,知道他在做什麼,所以日常生活中、每次的活動中,都是很好的教育現場。

<關於本集的更多資訊包>

更多攀登老母
(1) 冒險精靈國際戶外登山社

(2) 攀登老母-美涼的臉書專頁

(3) 南美攀登記

更多山訊、登山小知識

(1) 台灣山岳雜誌

(2) 健行筆記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