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YEAH實驗學堂的故事,Angel

by 海倫

森林YEAH實驗學堂創辦人Angel

從小喜歡畫畫的ANGEL,15歲開始當小留學生,唸完英國倫敦聖馬丁藝術大學之後進入設計公司擔任設計趨勢研究員,為了陪伴孩子成長辭去工作,從家裡的一張餐桌與三個小朋友開始了Angel Kids Art 藝術教育課程,教孩子透過五感認識美學。2018年回到家鄉集集創立了擁有樹屋的《森林YEAH實驗學堂》。

父母為我開了一間幼兒園

我在南投集集長大,從小喜歡畫畫、玩東玩西。小時候,教育資源不充足,甚至鄉下的小朋友沒有幼稚園可讀。在這情況下,對教育有熱情的父母萌生了開幼兒園的想法,因此在民國73年以我的名字成立了「乙芝森林托兒所」。一開始很有趣,爸媽開著一部小發財車發著教具、傳單,邀請各村莊小朋友到園區。集集是鄉下,大家對於「需要幼稚園」的重視程度及觀念未建立,所以並不容易。招攬了四十幾個孩子之後,托兒所就此開幕。

走藝術這條路,影響我深遠的那個初心,就是我的爸媽;他們支持我,從小給的養分,對我來說是一輩子的影響

當時我才3歲,沒有感覺到有「正式」踏進教室,因為一直都在這個園區玩,我玩什麼其實跟我之後做的事情很有關,當媽媽之後,才學會慢慢去反思、推理為什麼我會做這些事?為什麼喜歡藝術?為什麼會這麼想?我的思考是從哪裡來?一切都跟這個園區有很大的關係。

在孕育下一代的時候,我覺得有義務把這麼好的地方延續下去,也要讓下一代的孩子們都來都玩、來參與。我相信很多創業媽媽,在開啟事業第二春時,都一定是因為小孩。

15歲的小留學生

我在這個幼稚園長大、讀鄉下的國小,其實爸媽一心一意還是希望我跟上城市小孩的腳步,但後來我就越讀越辛苦;我相信爸媽心理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孩子擁有良好的發展,但受限於體制,他們也沒辦法。

我在國中被打擊的非常大、很壓抑也瘦了許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城鄉差距,我發現很多事情跟不上:像是畫畫,我知道它存在我的DNA裡,卻無法有太多的發展。國中之後有機會去澳洲一間鄉下的國際學校,叫做 Kilmore(楷模國際學校),在那慢慢找回讀書的信心。

在澳洲待兩年之後到英國讀高中 。十年級以上能選擇3到4個喜歡的科目學習,可以讀商業、科學,也可以放在一起;同時幫孩子做方向的發展、分組。

人生轉捩點

高中時我已經在打聽一些藝術學院,當時的藝術老師 Mr. Oen會帶我們選擇喜歡的藝術家去賞析及了解,而每個人都選不同的藝術家、各自找資料,並發展個人畫風。例如:複製一幅喜歡的畫,把有趣的畫法、它的精髓去做延伸。當時才發現,不是把一幅畫完整複製下來就叫做漂亮,他們很多時候在乎的是想法、每個藝術家的精髓是什麼。我很多創作靈感來自蔬菜,如何觀察剖面、造型、慢慢放大變成顏色的色塊……等等的去變化它,最後老師還把這些想法教給低年級。那時,高中畫的幾幅油畫也被吊在上百年歷史的學校走道上。

持續地被鼓勵、給予正向回饋的教學方法

我有一個座右銘「我們在乎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但很多時候我們會忽略它。

我會帶著孩子、家長去寫生。前幾天才跟家長孩子去車城,從集集火車站就可以到達,那裡很漂亮,有山有水。有一個很大的蓄水池,曾是日本人的伐木中心,而我們會去某個點坐下來,發下畫紙便開始寫生。

寫生與我們的五感非常有關係;用眼睛看的同時也用皮膚享受著環境。觀察並畫下來,寫生本身的過程就是五感的體驗。來園區參與的全都是都市小孩。我其實離開鄉下很久,一直待在都市,跟著很多人競爭,每到週末回園區就會放鬆,帶小朋友玩陶、泥巴,下雨天則是穿雨鞋跑出去踩水,不知不覺的,大人小孩都在這過程中被療癒。

創業中面臨到的困難?最後如何找回平衡狀態?

當初在家裡,從一張餐桌開始創業,主因是因為成了媽媽的角色。當時跟三個媽媽一起帶著小孩去公園散步,其中一位說:「 Angel 妳會畫畫,不然你也帶著我們小朋友一起畫畫?」家中也會給孩子玩顏料,我沒有採取主動式教他們如何畫,而是觀察他們如何玩,發現很有趣,也開始點燃我對「孩子與藝術」的熱情,慢慢跟著生活發展事業。

兩年前,在台中開一間畫室,興趣成為「正職」時,壓力就會上門了。後續做得不錯,但可能吵雜聲音一年後被檢舉,雖然整體很開心,課程上的豐富也收到越來越多家長的支持,好不容易做起來,卻因為檢舉受到很大的打擊。

而後先生突然過世,我瞬間成了單親媽媽,同時又得扛畫室,我的興趣也因各種外力成了一種壓力。爸媽一直支持我,而且是放手的支持,在總總衝擊之下,我爸說了一句話:「收一收回家了(台語)」 。於是我決定把工作室搬回來,開始邀請家長到南投玩並參加我開的課程。

一路上都很不容易,因為生活壓著你,需要去做不同的決定。我覺得這個最困難,加上單親的狀況,也讓我一段時間很壓抑。那段時間常陷入黑暗中,但工作幫助了我,療癒了我。 因為需要帶著開心的情緒去面對畫室的小孩,在當時是很大的挑戰,很感謝陪伴我的小朋友跟家長,因為他們把我撐住,讓我需要「笑笑」的面對大家。

關於幼兒美學的啟蒙課程

之前在設計公司時,「設計研究部門」未成立,進去後才慢慢接觸到Designer社群的範疇,從使用者的觀察、社會形態觀察……等發展產品,透過這樣的設計背景,培養了好的觀察能力,當運用到園區的課程就變得非常有趣。

所以後來我在設計活動時都會跟著自己的孩子討論:「你覺得可以怎麼玩嗎?喜歡玩什麼?」,也是一種使用者測試回饋。

引導孩子有很多形式,可以設定主題,可以自由型態創作(家長是觀察者)或是知識探索,認識身體、設計畫家的賞析…等。前陣子我帶一個「認識細菌」的課程,透過培養皿,告訴孩子細菌在哪裡、如何跟它共存。或是概念式課程「音樂情緒塗鴉」引導孩子聽不同tone調的音樂(流行、古典、聲樂),目的是讓他們欣賞,並把感覺畫出來。我也都會與家長分享如何學習欣賞和讚美作品。

樹屋的故事

在學堂門口有一顆很大的印度橡膠樹(有點像榕樹),我小的時候都會在樹下與幼稚園的同學拉單槓,樹的葉子非常大,我就把葉子折起來變成勺子,撈水撈魚,這些都是小時候的回憶。後來因為學堂需要設施,於是我與爸爸討論能不能在樹上蓋樹屋、做溜滑梯;從樹的最上面往下看,能看到龍泉車站的鐵軌,到頂的過程,不希望小朋友只走樓梯,希望他們能用身體去爬,打開身體的五感,前面有掙扎、努力的過程爬上去視野才會不一樣。

我常跟家長說:「你們來這邊就要當小孩」

希望他們跟著小孩到樹屋爬上爬下,很希望樹屋成為親子共玩的園區。12歲前要帶他們去玩、探索,需把握時間培養關係;12歲以上孩子已經進入青少年時期,當小時候陪伴不夠,他們很容易無視父母、進入叛逆期,所以我一直很相信洪蘭教授講過的一句話:「陪伴的夠、愛吸收的夠,後面的叛逆期會有,但是短短時間就會過了」。

美學是什麼?

當看到認為的「美」時,會變成一個樣式並留在腦海裡,影響著穿搭、家裡擺設,生活的萬世物都關乎到美學。有些人會覺得台灣不是擁有美學的國家、俗氣,「台客美學」其實是很酷的,有很多延伸跟探討的空間,如何讓台客美學與風情、文化特色去結合,而不是不斷地複製日本、歐美國家,現在很多設計師都在探討如何帶出擁有台味的台灣美學?

每個國家都有它的風情跟味道,文化衝擊、視覺上衝擊都是文化的各個延伸。台灣的美學有時難定義,不見得是一個符號或樣式,大家對於文化、日常生活、這塊土地的認同做更深入的延伸會很有趣。

教導正在啟蒙的孩子是我從事美學教育的初衷和熱情,同時也在教育家長;我的課很特別,家長一定要在旁邊,介紹畫家時也會跟與家長們分享畫家的精神,並詢問他們眼中所看到的世界。

繪本可以啟發孩子很多想像,裡面的圖也是一種美學的靈感、創作及刺激。可以多帶孩子看展覽,帶著一些筆和小小的畫冊去某個定點安定下來,如果剛好去海生館可以選一隻喜歡的魚,好好的觀察跟紀錄他,也都能打開小孩的好奇心與觀察力。

森林YEAH實驗學堂的未來藍圖

學堂每個月都有不同的活動,有一日遊、兩天一夜的親子遊,寒暑假有孩子的夏令營、冬令營,跨年晚會也會有原住民老師教小朋友跳舞、玩遊戲;六月有獨角仙,會邀請到特色中心的講員來到我們的園區,帶著孩子做所謂的「昆蟲認識」了解獨角仙的一生、個性與知識,學堂也有與區公所合作的活動,集集冰箱越野,將近四十名小選手與家長包場進行尋寶活動,近期完成了露營平台,視野與樹屋相似,還能在樹的懷抱裡進入夢鄉。

(以上逐字稿由 羽白自學生 王揚 協助整理)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