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假日學堂老母的故事,敏惠老師

by Alison Tsai

南澳假日學堂老母 | 敏惠老師

黃敏惠,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玩具與遊戲設計研究所畢業,曾任職臺北市湖山國小17年後退休。教職經歷二十七年,擅長科學遊戲教育,因參與教育部訪問教師專案,與南澳結下了不解之緣,更因為孩子們的笑容與擁抱,讓她決定移居南澳,為孩子開辦假日學堂,用陪伴翻轉孩子的未來。目前為鹿鹿雜貨書舖舖主與假日學堂堂主同時與兒福聯盟合作大南澳區八所學校教學課程。

大家在玩玩具時會想到什麼呢? 是這個遊戲好好玩,還是到底要怎麼破解呢? 而玩具和遊戲設計居然也有專門的研究所? 那麼遊戲加上學科可以學到什麼? 

今天邀請的來賓-敏惠老師,在「玩」的方面可是玩出了自己的心得,將遊戲與學科結合在一塊,用有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本集將會分享敏惠老師的教學心法,從擔任教師到創立假日學堂的機緣,以及面對家中孩子「拒學」時的破解方法。其中我們也討論了敏惠老師對鄉村教育的看法,怎麼做才是讓孩子真正掌握、運用自己的釣竿,而非一昧的給予使他們無法自己釣魚呢? 

以下為訪談精彩節錄,更詳盡的內容歡迎至各大平台收聽<行行出老母>,並在文章底下與我們討論。

| 圓一個年輕時候的夢想: 從湖山到南澳  

我念過園藝、農業經營,後來擔任了中研院研究助理,也經營過花店。在教書後五年才又回去念研究所我,一路上雖然過程曲折,但都是一種養分。而人生沒有用不著的經驗,把所有東西串在一起後,我成為了一位老師。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深深愛上當老師這個工作,看著他們進步讓我很開心。剛開始擔任代課老師的時候,班上有8個原住民孩子,過程中我花了許多心思輔導他們,在看著他們成長的同時,我才發現當老師其實是我的「天命」。很慶幸在25歲我找到了人生目標,也因為前面的經驗使我想要去部落服務,不過當時機緣似乎還沒到,就先在陽明山的湖山國小,直到50歲後才藉教育部的「訪問教師計畫」到南澳的武塔國小,並和學校老師合作教學。

| 從社會正義到賦權: 創立假日學堂的契機與想法

其實這是源自我的訪問教師的計畫,在走訪部落後得知孩子們假日常常會在家「滑手機」,那我就想不如星期天來學校玩好了。剛好自己的專長是遊戲教學,所以我就會安排活動課程,例如: 小劇場、語文遊戲或是科學實驗。希望能用他們喜歡的學習方式陪伴孩子長大,同時也能夠拒絕手機的誘惑。

訪問教師一開始的設定是「熱血老師到偏鄉」,然而「偏鄉」對我來說其實不是個太好的說法,有種貶鄉揚城感覺。我認為鄉村也能夠有自己的特色可以發揮,也有學問能夠學習,因此希望大家對於鄉村的教育態度能夠從「社會正義」中解放,不只是單方面的給予,而是轉向「 賦權」;讓孩子們知道如何運用資源、探索自我,並且為自己的家鄉、種族感到驕傲,找到自己的文化重心,也找到自己的未來。

| 當魷魚遊戲也寫入教材: 假日學堂怎麼學? 學什麼? 

南澳武塔這邊孩子擁有很好的聽覺記憶力,他們的肢體動覺、藝術素養都是很有優勢的一塊,所以我就設計了「多元智能導向」的學習模式。早上通常是朗讀,之後進行聽力大考驗;下午則是手作或者是和學習科目結合的科學遊戲。我發現以這種形式教學,他們很投入也很喜歡來,甚至逐漸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能為文本、一件事做總結和摘要。

另外我們還結合時事,像是把魷魚遊戲中的「椪糖」編進科學實作教材,也會帶他們去擺攤,賣自己的手作成品,從過程中學習應對進退、理財觀念。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採用正增強的方式,例如使用「代幣遊戲」培養他們對於「記帳」以及「整理收納」的習慣。當他們能將這個任務好好完成,就能在學期末參加拍賣活動用代幣購買想要的物品。

| 以愛代替指責: 孩子的拒學現象如何化解? 

我有三個孩子,其中二女兒和三女兒曾經出現了拒學的表現。我覺得孩子們不喜歡上學並不是他們單方面的問題,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有衝突、口氣不太好的時候,也曾抱在一起哭。我試著去理解他們的無助,把成績和課業放一邊,弄清楚到底是孩子還是學校出了狀況。有時候分享我的經驗、帶他們找資源,投入愛去陪伴他們,也卸下過多的干涉或指導。

雖然身為一位老師,同時也是一位母親時,在看自己孩子的問題還是會有盲點。那時遇到孩子的拒學期時,她也主動要求去「心理諮商」,試著透過專業力量幫自己釐清問題的所在。後來她們也都找到的自己的出路,二女兒畢業後到各國旅遊創作,三女兒則透過「自學計畫」、「青少年就業就學儲蓄方案」在上大學之前好好探索自己。

| 從玩具中玩出心得: 玩具與遊戲設計研究所經驗談

我是40幾歲之後才去念的,當時已經擔任教時一段時間。這個決定和我小時候的家庭背景有關,我爸爸很會幫我們做玩具,都是和科學、數學有關的,也曾經從國外帶回一些益智玩具。因為這個成長背景,讓我以有趣的方式學到了書上教授的內容,像是從「九龍杯」中學到了「虹吸原理」。

後來當了老師,我就把這些寫成教案帶孩子一起玩,他們就比較興致勃勃,也有學生能夠發表自己的想法,展現出驚人的舉一反三能力。而在研究所的同學大部分很有玩遊戲的心得,所以我們就會互相學習,回到學校我再加以應用,變成教學的養分之一。

| 考到100分後然後呢: 陪伴孩子成長學習的心態

我認為「與孩子同在」是很重要的,而平常家中也可以是假日學堂,父母都可以是家中假日學堂的老師,只要稍微規劃和設計,常常連家長都能夠樂在其中。我覺得陪伴孩子「不只是在陪他們寫作業」,不要忽略他們肢體動覺、自省能力、空間能力等的培養。如果我們常常認為孩子考100分就是學到了,那會有些可惜。要試著挖掘孩子的優勢能力,像是一位「引導者」一樣欣賞他們的發展,就能更他們更加親近,他們也會學得更快樂。

孩子玩與學的過程、他們的反饋是支持我繼續做下去的力量。縱使在人生前期經歷過許多的轉折,但那些經歷都沒有白費,反而滋養了我來到這裡,我也很高興來到了這裡。這個學堂是個歡迎小朋友來閱讀與學習、安住心性的地方,非常舒適且沒有電子產品的干擾。

<關於本集的更多資訊寶藏包>
臉書專頁

(1) 鹿鹿雜貨書舖&海Stone獨木舟海洋基地

(2) 武塔小教室

(3) 教學訪問教師計畫

行行出老母: 延伸訪談回顧
(1) 自學生: 曼荷

(2) 種籽小學,學習村老母: 鄭婉如

(3) 實驗教育老母: 鄭婉琪

(4) 門拓老母: 董麗珠

(5) 森林YEAH實驗學堂創辦人,ANGEL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