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地球物理學博士,透過國科會千里馬計畫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職涯中曾任職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的專案副教授,並為知名國際期刊擔任副編輯超過10年,現職為台灣師大地球科學系系主任,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 對於地球科學的興趣是如何開啟的?
事實上我不是一開始就對地科有興趣,我入學時一度不喜歡本科的內容,不僅被一堂去野外考察的課嚇到,甚至參加過轉系考。不過這一切在大三的地球物理課中改變了,老師一上課就介紹了很多能和地球物理結合的工作,當下整個感覺就非常有展望、慷慨激昂,那次之後我就決定: 我一定要好好學。
事後回想起來,那堂課為何會給我那麼大的衝擊,不盡然是課程中的內容,而是教授給了我另一種想法、眼界去看待「地球物理」這門學問;不過因為地球物理包羅萬象,更細的領域在課堂中無法著墨太深,我後續就修了很多相關的課程。大四畢業後因為遇到了九二一,進而做了地震相關的研究,選了一個做起來對社會有貢獻的題目,就支持著我一路走到現在。
| 研究地震的目標是什麼? 地震伴隨的災害除了海嘯還有哪些?
目標就是要避免下一次災害的發生。在地震的研究當中,大部分鎖定的研究是「地底下的活動,」例如斷層活動、火山爆發,因為這些原因造成的地震不僅會致災,更可能會再次發生。伴隨地震發生的災害例如: 硬體設施的毀損、人命傷亡、山崩、火災,海嘯等複合式的災害,這些是可以透過教育、提早預防去減少傷害的。
大家可能聽過2004年印尼發生規模9.3的地震,它造成的南亞大海嘯導致20幾萬人的死亡。其中死亡人數最多地方是在印尼蘇門答臘島的最北邊,海嘯居然在地震發生的15分鐘後才到達,當地很多民眾都不曉得海嘯要來,而當大家在那邊度假、看著海邊的同時,雖然地震的搖晃能最先被感應到的,但怎麼會預期的到有這樣情況的發生? 這時候就能發現地科、地震相關的「教育」有多重要。
| 地震來臨時,你其實應該「數秒」?
以往的教育都教導我們: 要開門、關瓦斯、記住黃金三角等等,不過就目前的防災產業協會推廣的「就地避難」,在有限時間內保護頭部,執行與家人約定好的避難流程,知道在家要怎麼躲、出去後在哪邊會合,反而是更重要的事情。
我自己的法則是「數秒」。一般規模5地震,我們能感受到劇烈的搖晃,甚至到了自己有點怕、想要逃的地步,這時我們可以開始數秒,等大概30秒左右就差不多停了。假若在數的過程中絲毫沒有變小,甚至越來越大,那千萬不要躺在床上,要馬上起來找地方躲,不能繼續講說:「我再等一下吧,」因為你數了之後他越來越大,他就只會越來越大。
| 比能力更重要的是,與團隊合作、以人為本
從以往的教育體制來看,我們似乎對學生沒有別的要求,就只是說:「你好好念書就好,」但這只是在培養他們的能力;進入職場後更重要的其實是「人脈的建立」,若要和他人競爭、有野心往上爬,只靠單打獨鬥是很難成功的。
「以人為本」也是我自己很喜歡也很重視的觀念。我喜歡去了解每個人做一件事背後的動機和想法,而真心地待人、從交流中了解他人的故事,一直是我很享受的事。一路上過來,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這樣,我身邊總充滿了正義之士,受到許多人的幫助,在推動很多事情上,也更容易讓大家看見我們的真心與其中的價值。
| 在不同人生階段中,女性面臨著哪些問題? 該如何突破?
我認為,男性和女性在職場上有著不一樣的掙扎,這是一個需要被重視的議題。就女性的部分,通常到了我這個階段,需要扮演重要角色時,我們似乎常常事必躬親,想照顧好每個細節和他人的想法;在有一定的期望與目標之下,想要當一隻在天空中馳騁的老鷹、達成那些成就時,就會非常非常辛苦。
我認為職場上不乏像老鷹、想成為老鷹的女性,只是她們可能也為各種責任所苦,又或是懷疑著自己的定位。所以前面才會提到「團隊合作、打團體戰」的重要性,若能夠提早擁有團隊的意識,藉由團體的力量一起出戰,那想要達到一件事,或許就不會那麼困難。
<關於本集的更多資訊>
地震知識學習園地、活動資訊
(1) 台灣地震學園: 部落格
(2) 台灣地震學園: 臉書專頁
行行出老母,延伸訪談回顧
(1) 生物老母,簡梅芳
(2) 太空老母,朱崇惠
(3) 中央氣象局專員,江晉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