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主持人海倫和電商老母參與了直覺職掘的線上座談,分享了 “老母的職場人生,成為自己喜歡的人”,今天特別節錄了精彩內容,跟大家分享。
- 如何練習不畏懼、不過度在意他人、外界的眼光?
| 海倫
大家如果有讀過 <被討厭的勇氣>,就會知道「我們不可能滿足所有人」,但是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把一切的資源都用上,然後對得起「自己」是可以被做到的。若這時候還有人指指點點、感到不滿意,我們還是必須學會放手,畢竟要同時在乎這麼多雙眼睛,我們又怎能扮演好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呢?
所以「盡全力而為」,並學著與各種眼光相處,意識到「不可能滿足所有人」這件事,才能真正的活出自我。
- 如何克服在職場中經歷的失敗、恐懼或糾結?
| 敏慈
「失誤」或許更適合用來形容職場上的遭遇。我一開始到上櫃公司擔任產品經理(PM)的時候,對於跨部門的溝通還不是這麼熟悉,面對不懂的事物也曾遭遇質疑、不屑的眼神,縱使自己很恐懼也因為失誤被當眾開罵,但「我就是要做電商」的決心和目標一直支撐著我到現在。
恐懼一定會有,不過我了解自己為什麼在這、為什麼選擇做這件事,所以在達到目標的路上,這些風風雨雨相較之下就沒有那麼可怕了,取而代之的是勇敢和堅定。
- 進入家庭生活後,面對不同的人生課題該如何和另外一半協調?
| 敏慈
坐下來好好談、彼此互相尊重,聽聽對方的想法後一起討論、一起經營是我認為比較好的做法。
| 海倫
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和另一半的互動或許可以著重在「妥善溝通」和「資源分配」,因為走入家庭,就像是經營一個「團隊」,也需要共同努力、需要「有計畫」。
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可以一起盤點擁有的資源,無論是金錢或人力,並決定該如何運用;如果每年都要出國,是不是可以改成國內? 到餐廳用餐的次數是否要減少? 小孩要學才藝,家庭中其他的開銷要不要做調整…等,只要心中有疑慮都可以被提出來討論,不要在心中留下疑問。
- 怎麼做一個自己不會後悔的決定? 以終為始是絕對的嗎?
| 敏慈
我相信機會是來自「專注做好眼前的事情」。我們總會想規劃人生在某個歲數達到某種成就,我也曾認為自己可以在30歲、35歲做到什麼職位或擁有什麼頭銜,但周遭的環境與事物是一直在改變的,無論是公司的資源或是發展目標,個人的規劃也同樣會變動。若沒有好好把握當下、把事情做好,而是一直將自己置身在「選擇的狀態」,就難免會更浮躁、 三心二意。
| 海倫
當自己覺得某件事不去做的時候自己會睡不著,那你就應該去做,其實人生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這不僅沒有人規定,很多時候人生也不會如我們所預期。
以終為始固然很好,在挫折面前能更堅定的堅持下去,但是不知道自己的終點在哪,事實上也不會妨礙人生的探索,更不會阻擋自己嘗試各種可能性。如果自己在投入某件事是全心全意的、開心的、奮不顧身的,或許這就是所謂「目標」的開端,值得自己進一步去精進。
- 家長期待孩子擁有自信,那麼可以運用什麼情境、方式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 敏慈
我認為媽媽、家長就像是一個「模板」,是孩子們的榜樣;即便我在遇到陌生的事物還是會害怕和慌張,但我也發現當我在做我喜歡、熱愛的事物時「自信」會隨之展現,「相信自己、確信」的模樣也會散發出來。
所以我會用孩子擅長的事物啟發他們,例如我女兒在畫畫有天分、被老師稱讚很會寫字,我會希望她能記住那份「確信」,認知到自己在某方面是很在行、可以做的,同時也接受自己不擅長的地方,學會欣賞、了解大家長處的不同,不須比較也無須氣餒。
| 海倫
自信其實更像一種狀態,需要慢慢累積,而那個累積是當機會出現時我們鼓勵他,那就算失敗了也沒關係,至少孩子還願意嘗試。
舉我的女兒決定參加排球校隊為例,有時候她練球練到全身酸痛、功課和練球的雙重負擔曾經導致她很想放棄,當時我跟她說: 「休息一下沒關係,但既然選擇了我們就再堅持一下,說不定下次比賽就可以更進步」。我認為身為父母的我們,在看到孩子對事情產生興趣的時候,可以很正向的鼓勵他們,不要負面的說: 學了也沒用、學鋼琴也不會成為鋼琴家、現在跳什麼舞你又不是要當舞蹈家…等。
- 當爸媽和孩子對於未來規劃有所不同時,雙方可以怎麼調適?
| 海倫
不放棄溝通,是我認為當兩方的想法不一樣時可以做的事。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其實沒有這麼可怕,不是凡事都沒有商討的空間;我認為父母也可以引導孩子將自己對於未來的規劃、想法呈現出來,讓自己知道孩子是有在思考、不是盲目行事的。
我認同做為父母會對孩子有所擔心,但是聽聽他們的意見、他們所在乎的也固然重要;孩子也應該學會將掌握未來人生的自主權拉回自己身上,主動將自己的顧慮、規劃表達出來,只要有嘗試爭取,我相信一定會有機會。
[ 本集講者資訊 ]
| 敏慈
從大學到研究所都專攻生物化學領域的敏慈,因為對商業有濃厚的興趣,自主學習行銷和商業的概念,從生技領域轉到行銷,目前擔任電商顧問,同時也經營podcast,分享育兒、職場大小事,更製作成語伴讀內容,帶領孩子看見成語的有趣之處。
即便現在做著自己熱愛的工作,轉職路上的苦頭可沒有少吃,現實與期待的差距總是令人難以想像。究竟,在夢想與現實的交織下,敏慈如何轉職到跨行、跨領域的行業? 當外界聲音與目標有衝突時、走入家庭需要考量另一半時,是如何思考選擇? 在職場中的歷練,又使自己歸納出「哪三件事」能協助自己打造幸運體質,讓自己事半功倍、越來越有動力呢?
| 海倫
如果在職場上已經耕耘了15年以上,擁有良好待遇,工作也是自己擅長的,但內心卻感到「不太對勁、像是在掏空自己」,這時的你會選擇留下還是離去?
以上正是<行行出老母>的主持人海倫經歷的故事,總是很用力生活的她,努力爭取表現機會、學習資源,希望活出最棒的樣子。29歲因為想要圓夢到澳洲旅遊打工一年,回臺復職後經歷結婚、生子,在孩子滿9歲時毅然決然辭職,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是什麼契機讓海倫有想改變的意識? 總是這麼用力生活對自己造成了什麼影響? 在離職前有做什麼準備嗎? 該如何盤點自己在工作上帶走的能力? 而辭職後創立<行行出老母>、學習成為一位生涯諮詢師是希望帶給大家什麼價值呢?
希望敏慈與海倫的分享,可以給也想要轉職的你、前進夢想的你滿滿的勇氣與動力,直到理想實現的那一天。
<關於本集的更多資訊寶藏包>
行行出老母: 延伸訪談回顧
(1) 直覺職掘共同創辦人的故事,賴予亭
(2) 電商PM老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