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要選擇科系,一開始只是因為一隻複製桃莉羊而想到要投入生化科技,但真的念到研究所以後,才發現自己不喜歡做實驗和研究反覆認證,無法在蛋白質交互作用假設是否正確中找到熱情;於是決定休學一年,幾乎引發家庭微革命,但也因為暫停人生時間,在寵物營養品的公司接觸到中草藥,才找到新的方向。
學習中醫大部分都是古文的書,其實用字遣詞跟現代語言非常不同,除此之外也有各種學說,如傷寒學說,六經學說,臟腑學說…,各個學說有他們抵觸和重複的地方,必須要從臨床體會,否則在課堂上學習是無法理解。中醫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對於同樣的病人不同醫師他其實是會有各自的解讀方法。
懷第一胎的時候同時準備著實習,產後連月子都沒有做足就回到上班繼續實習,並且一邊準備國考,三重壓力之外,自己也坐不住,因為在生產後關在月子中心,發現自己有產後憂鬱,早上起床很想哭,怎麼樣情緒都是非常低落,畢竟自己是醫療人員所以比較有病識感,馬上做自我調整,外出散心不要把重心放到孩子身上。
病患可以大約分為兩種,一種是注意自我保健,也有從小看中醫的習慣,稍微自己身體有些變化就會馬上察覺,就會來就診;另外一種是在有疾病後,才來看診,比如調理受孕,婦科疾病,子宮肌瘤,過敏,或是生長發育等,其實中醫都可以在這個方面著力。
中醫說:「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
其實利用中醫的強項在於處理偏差,當人處於亞健康狀況的時候,讓他不要再惡化或是不要讓疾病發生,回到正常的狀態。好比當患者有子宮肌瘤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藥讓肌瘤縮小,一方面調整氣血加強骨盆腔或子宮的循環,同時也預防再生肌瘤。
在台灣合格的中醫是經過很嚴格正統訓練,必須學習中醫的藥物學、西醫的藥理學、大體解剖、生理學…等,所以在開藥方的時候必須是要很仔細的望聞問切的診療,包括望診、舌象、皮膚的狀態、把脈、問診、 是否有服用其他西醫的藥,綜合以上的評估才能開藥。否則會因為不了解自己體質而產生的交互作用。
科學中藥是因應現代化的產物,使用的藥材是符合重金屬符合檢驗,把水藥煮好後,噴在澱粉上變成粉劑,方便攜帶;現在有很多的GMP藥廠也會標註所謂的「安心中藥」,在進口藥材的時候會做嚴格檢驗,甚至會圈地自種。
很多家長關心的兒少體質調理,其實我比較建議先調理孩子本身的一些狀況,如過敏、腸胃容易脹氣、吸收不好…等,先處理疾病狀況再調整長高的狀態,再來開幫助生長骨頭的藥方。通常處理兒少病徵或是狀況其實不分年紀,但如果要做身長發育的調整,通常需要在第二性徵出現到十七歲左右的黃金期。
中醫這兩個字,很多人都會以為是中國的中,其實這個中是代表中庸,古書裡說「致中和」,就是中庸,達到,恰到好處,和諧,所以當我們身體處在這個狀態,外在有些變動或壓力時,身體有能力可以自己化解掉。
▍蔡仁妤
畢業於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後,同時考取了學士後中醫及西醫,內心一番掙扎之後,聽從了心的方向,選擇了中醫為人生志業。拿了數個書卷獎,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半年,成為當屆中醫師國考榜首。以獨特的診察及治療方式,幫助了許多父母成功得子,並期望能用一己之力,藉由中醫之法,療癒患者的身體及心靈。
現任杞子中醫診所副院長、兩個孩子及一隻狗的母親。
《行行出老母》Podcast各平台連結 https://linktr.ee/howlao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