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PM老母,Karen的故事

by

Karen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目前擔任 Recce 產品市場經理,之前曾在 ALPHA Camp 擔任技術與資料總監,在 KKFarm 以及 Polydice, Inc. 擔任首席產品經理。職業生涯還包括在 ASUS 和 HTC 擔任資深產品經理,以及在 Yahoo! 擔任產品助理。她熱衷於推動資料文化、建立學習型組織、 鼓勵協作及團隊賦能,期待與團隊一起打造對用戶及公司都有幫助的好產品。


在大學時期,我就讀的是企業管理系。在學校期間,我有機會在科管所當助教,這讓我對管理工作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實踐經驗。畢業後,我非常幸運地得到了第一份工作,通過同學的推薦,我加入了雅虎Product Center部門,擔任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

當時,這個部門負責管理各個業務單位(BU)的任務。我在雅虎奇摩的首頁工作,負責管理會員中心的相關事務,同時也協助其他部門的不同工作流程。在這段時間裡,我接觸到了一個叫做「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的工作流程,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涉足科技產業和產品開發的工作,同時這段經歷也給了我許多寶貴的經驗。

在職場工作幾年後,我有了兩個孩子,這使我中途離開職場一段時間。真正讓我理解什麼是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的契機是2016年我加入了愛料理之後。這次在小公司的工作經歷,讓我更宏觀地了解整個產品的來龍去脈,明白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而不是像在大公司裡作為一個小螺絲釘,只看到大系統中的一小部分功能。在小公司工作,我能夠看到整個業務的全貌,了解老闆的意圖和公司的整體策略,這對我的職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2019年是我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點。我開始深入思考自己的工作,雖然已經能夠宏觀地看待產品規劃並理解其背後的原因,但繁多的任務讓我感到有些迷失。我需要做網站規劃、業務合作、企劃開發、廣告等各類工作,但不確定這些工作如何整合在一起。當時,我有機會聽到Marty Cagan(馬提·凱根)的演講,他來推介他的新書《Inspired: How To Create Products Customers Love》。他在演講中提到Product Discovery的概念,這讓我意識到理解和滿足使用者的真正需求,以及發現潛在需求並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的重要性。

Marty Cagan建議我找一位Product Coach,推薦Teresa Torres,因此我就開始關注Teresa的部落格,並在2021年參加了她的課程。這個課程專注於提升產品經理的技能,讓我對產品管理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Teresa Torres強調以使用者為中心,教導我們如何進行有效的使用者研究和產品開發策略。

Teresa Torres給了我很多啟發,特別是她強調的持續性學習和改進的方法,解答了我當時在工作中的一些困惑。我過去常常主觀地認為需要某些功能就去開發,但在進行使用者研究後,發現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且有相對不耗時的做法。

愛料理是一個食譜App,我記得有一次使用者訪談中,發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位VIP用戶告訴我,他們家有六個人,卻有四台冰箱。這位使用者使用我們的App來做菜,但實際上只是需要快速查看食譜,而不是依賴食譜一步一步地做菜。這讓我了解到,實際使用者需求與我們的設想可能存在很大差異。並非每個人都需要詳細的食譜指導,有些人只是需要靈感。

這樣的經歷告訴我,資料分析和使用者訪談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理解使用者需求。我們進行的訪談並不多,大約只有十個,但這些深度訪談讓我獲得了非常寶貴的見解。這也讓我意識到,不斷進行使用者研究的重要性,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和使用情況。

如果用一句話來介紹我的工作,那就是:“我是一名產品經理,我的工作是降低產品的風險,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同時確保這對公司有效益。”這要求我們真正了解使用者的問題,並在開發過程中找到平衡點。

開始接觸資料分析,是因為之前在愛料理做Programmatic Ads程序化廣告時,需要分析超過十萬行資料,Excel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才開始學習SQL。後來,創辦人介紹我去學習BigQuery,包括如何使用dbt(Data Build Tool)進行資料清理和處理。

使用dbt進行資料,不僅僅是簡單地刪除錯誤資料,還需要遵循一些商業邏輯。例如,在我們的Dashboard中,需要排除測試資料。如果手動排除,每次更新條件都需要重新修改,這非常麻煩且難以維護。dbt是一種資料轉換工具,可以將資料模組化,方便重複使用。這樣,如果以後測試資料的條件變更,只需修改一次,所有後續的處理都會自動更新,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這幾年資料分析很熱門,在我最近的工作中,我們強調的是「Data-Informed Decision Making」(資料導向的決策)。這與以往單純依賴資料不同,現在我們將資料作為參考工具,而不是絕對的指導。它是客觀的,但如何解讀和應用這些資料會因人而異。資料告訴我們的是事實,但不會揭示背後的原因。例如,分析使用者的行為數據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某些使用者經常使用某一功能。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背後的動機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究,這就需要與使用者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

作為產品經理,不僅僅是看資料,更要培養一種直覺,通過不斷的資料分析和使用者交流來形成敏銳的洞察力。此外,這種直覺不僅是個人的,而是應該在整個團隊中共享和培養。每個人都需要參與資料分析和使用者研究,這樣大家才能從不同角度理解問題,避免「盲人摸象」的情況。

在我25歲時生了第一個孩子,當時我決定全心全意陪伴孩子成長,所以暫時離開了職場。這段時間非常珍貴,能夠見證孩子們的每一步成長。我那時還天真地想趁孩子還沒有記憶的時候出國,因此拒絕了老闆提議的留職停薪,還去補習,肚子大到會頂到補習班的桌子,一直到孩子出生後才覺得自己出不去,就留在小孩身邊。

半年後,我回到職場,想嘗試台灣比較厲害的硬體產業,但在工作期間邊上班邊擠母奶的經歷讓我感覺到沒有辦法這樣下去。半年後,我又離職自己帶小孩,接著懷了第二胎,這次就休息了快3年多,所以前後總共休了約4年左右。在此期間,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戰,特別是在經濟方面,因為家裡只有我先生一個人的收入,讓我們不得不謹慎節約。

當老大六歲、老二三歲時,我決定重返職場。最初,我選擇了一份比較容易平衡工作與家庭的工作,去了券商工作,因為那裡的工作時間相對固定。但我發現這並不是我想要的職業方向。

後來,我有幸通過獵頭的推薦,重新回到科技產業。我在HTC找到了新機會。儘管這過程非常辛苦,但我非常感激這些經歷。這段時間讓我學會如何在節奏快的環境下工作,同時也讓我找回了職場自信。

剛回到科技產業時,面臨著重新適應的挑戰。雖然有時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但我總是告訴自己,既然能通過面試並獲得這個職位,我就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現在回顧這段經歷,我覺得在職場和家庭之間找到平衡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小孩子慢慢長大,也讓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且,我發現隨著孩子年紀增長,他們也需要更獨立的空間,這讓我能更專注於工作。

有一次,我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她和我分享了她的困惑。她曾是我在雅虎的同事,生完小孩後面臨是否重返職場的抉擇。她擔心回去後是否能跟上工作節奏,尤其是工作強度,以及可能需要經常請假照顧孩子,這讓她感到猶豫。我能理解她的感受,因為我自己也曾經歷過類似的掙扎。我當時鼓勵她,不要過於擔心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強度。如果她對自己的職業仍然有熱情,就勇敢地回到職場,不需要因為孩子犧牲自己。

談到生活平衡,作為職場媽媽,我也有不少感觸。我發現成為父母讓我在職場上變得更有耐心和溝通技巧。例如,在與孩子相處時,需要耐心和方法來引導他們,這也同樣適用於職場中的溝通和協作。

最近和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姨聊天,她告訴我,育兒的挑戰永遠不會在孩子成年後結束。這讓我深刻體會到,育兒和職場一樣,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2019年是我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點。我開始深入思考自己的工作,雖然已經能夠宏觀地看待產品規劃並理解其背後的原因,但繁多的任務讓我感到有些迷失。我需要做網站規劃、業務合作、企劃開發、廣告等各類工作,但不確定這些工作如何整合在一起。當時,我有機會聽到Marty Cagan(馬提·凱根)的演講,他來推介他的新書《軟體PM老母,Karen的故事》。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