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室老母的故事,王慧婷

by 海倫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急診醫學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教學專責主治醫師,高級心臟救命術指導員,同時也是情境模擬教學講師,現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王慧婷醫師是我們的聽眾,身為三個孩子母親的她對於老母這詞特別有感,也和我們分享了女性必須額外付出更多無償家庭勞力的家庭樣態,很開心能有這機會邀請到王醫師,也期待透過本集訪問能讓大家對於急診室醫師有更多的理解與認識。

|急診與門診處處大不同

急診室與一般門診最大的差異是,速度不同。急診室的工作速度非常的快,基本上需要處理各式各樣緊急與嚴重的醫療情況,像重大外傷、車禍、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是敗血性休克或發燒,這些都需要我們快速地作出診斷與處置,若沒有在當下判斷出來,可能就置生與死於一線之隔。

第二是可預測性不同。平常我們到醫院看門診都知道要看哪些科別,所以醫生也都能預期來就診的大概是哪些病人與狀況,但急診是各式各樣狀況都可能出現,可能這一秒我正在處理緊急生產的孕婦,下一秒可能就是嚴重心肌梗塞的病患,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刻來的是誰。

第三是情緒張力不同。大部分門診都是預期性回診,或是拿慢性處方籤,所以容易和病患建立長期的醫病關係,但是在急診,醫病關係要在五到十分鐘內建立,同時要決定對方需要接受什麼樣的治療,這樣的情緒張力和醫病關係互動的動力都會有很大的不同。

再來是急診很需要團隊合作,因為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不只處理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問診,還要交代護理師之後需要的處置,醫院體系的電腦也要能運作到位,另外下一秒如果有大量傷患,備援機制要能動員,所以團隊合作非常重要。

|在戲劇裡看見急診室醫生的光

我以前的志願是當歷史老師,因為我的歷史老師很溫柔又把歷史教導的非常有趣,我期待自己能成為她的樣子。但後來因為一部美國影集「急診室的春天」,主角格林醫生深深吸引了我,他是個相當立體的角色,會犯錯,很真實,又特別真誠,感覺他是真心喜歡身為急診室醫師的工作,從此我就以他為目標,從一類組轉到三類組,並以成為急診室醫生為人生目標。後來想想,這跟我的個性也很契合,我喜歡立即判斷與決策,不喜歡思考太久卻沒有進度,而且還可以幫助到痛苦的人,這也是這份工作讓我著迷的部分,只要見到家屬或病患開心的臉,這成就感就能讓我們喜悅好久。

|醫療暴力的情緒降階與同盟醫病關係

醫療暴力是每個急診醫生都該面對的問題,急診室裡常因為緊急狀況帶來各種高壓的情況與家屬的情緒高漲,當對方說話越來越大聲或是越來越快,甚至已經握緊拳頭或是伸手到包包裡面的時候,這些都是警訊,不過我們也有秘密按鈕和警局連線。但我們的準備重點還是會放在同理對方,試著讓對方情緒降階,並讓對方理解我們是同盟關係,我們會一起解決問題,即使真的發生類似事件,我們也會為當天的團隊總結狀況與情緒排解,不讓這些創傷成為護理師或醫師的心理壓力,大家也才能繼續面對之後的挑戰。

但請大家放心,急診醫護人員不會覺得大家錯用急診的時機或是資源,因為來急診的通常是滿足心理或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就好比父母的本能會因為擔心孩子突然的身體狀況而帶來急診,或是生理需求,像泌尿道感染和偏頭痛都會讓人無法忍受,只要來到急診,我們都會在有限資源裡判斷並給予最適合的處置,我們也希望能透過相互理解而消弭醫病之間的緊張感。

|母嬰支持與為母的彈性

我生完第一胎時白天上班晚上帶小孩,曾經累到語無倫次,我自責又難過,覺得自己應該要是個好醫生才對,後來我比較了解自己的狀態,所以生第二胎和第三胎時都分別請了半年育嬰假,讓自己有時間可以恢復,也跟著孩子的成長慢慢調適自己,當時我曾想,如果有個母嬰支持團體該有多好,後來我也就成立了急診扶植小組,來支持身為新手媽媽的同事們。

在急診室看盡人生百態,每當看到生病的孩子,他們連調皮都不行,我就會忘掉自己孩子間的爭吵,也反思自己的不知足,身為母親,真的希望小孩健康就好。雖然我的生活還是一如往常的混亂與不優雅甚至拖延許多事情,但我也從中領悟到放自己一馬很重要,這樣才能過的有彈性的生活,當然,當我們越來越了解自己,也為了維持好的生產力,就該找出工作效率的黃金時段,再來就是請家人孩子一起配合,互相體諒彼此的忙碌,這樣媽媽才會成為快樂的媽媽。

行行出老母,延伸訪談回顧

(1) 中醫老母的故事, 蔡仁妤(https://reurl.cc/N41z2Q

(2) 語言治療老母的故事,Shelly(https://reurl.cc/37rdyM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