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主婦盤點致富的故事

by

聰明主婦大學學的是藝術教育,畢業後從事的工作多在文化產業。30歲以前覺得自己是金錢絕緣體,卻在懷孕時開始自學投資,並成立了「聰明主婦の生活投資學 」粉絲專頁,分享投資理財的心得與生活點滴。有別於大眾對於投資理財生硬的刻板印象,聰明主婦擅長以自身的經驗出發,洞察與剖析人們的投資心理,以及在金錢關係中的愛恨情仇。

聰明主婦是媽媽、家庭主婦、長期投資人、講師、財務導師、自媒體創業者。希望可以一直做著喜歡的工作到80歲,並且透過自身的力量陪伴對金錢感到焦慮的人。希望大家可以一起穿越金錢的迷霧,打造踏實穩健的財務基礎,過上平衡喜悅的自在人生。

金錢到底是甚麼?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想先談談金錢。就像我們常常聽到的錢不是萬能,但是沒有錢就萬萬不能。對於許多人來說,金錢的本質往往是模糊且難以理解的。我也是在生活中不斷碰撞後,才慢慢明白這個道理。從小到大,沒有人真正教過我金錢的意義,只是告訴我們「不好好讀書就賺不到錢」,但沒有人深入解釋錢究竟是什麼。因此,當我開始自己探索時,發現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甚至讓人感到陌生。

對我來說,金錢是一種工具,一種媒介,它的主要用途是交換。但隨著我對這個課題理解的深入,我開始意識到,金錢在我們生活中的影響遠不止於此。這讓我開始思考,究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才會意識到自己應該更認真地去了解和管理金錢?

一切的改變,始於一次意外懷孕。原本我以為懷孕對我來說會是一個緩慢且可以從容準備的過程,但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瞬間讓我感到措手不及。隨之而來的,是金錢上的壓力。光是考慮月子中心的費用就讓我震驚,更不用說孕期的各種檢查費用,以及孩子出生後的教育和成長開支,這些都讓我感到無比沉重。

在這段時間裡,我和先生本來只是喜歡看綜藝節目和追劇,生活輕鬆自在。但當孩子到來後,我們的注意力突然轉向了財經和投資方面。於是,我開始認真地學習如何理財,甚至成立了一個粉絲專頁,分享我在這方面的心得。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重心也漸漸轉移到更廣泛的金錢關係上,尤其是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平衡各種需求。

這段旅程並不輕鬆,但它讓我學到了很多,尤其是如何在不同的挑戰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與大家分享我的經驗,並幫助更多人在面對類似情況時,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決之道。

對於投資小白的建議?

其實,關於投資的建議,很多專家早已經提過,像是長期投資、及早開始等等,這些都是正確且實用的建議,也非常適合那些剛剛踏入投資領域的人。然而,我更希望大家在思考投資時,不僅僅是考慮投資標的,更重要的是要認識自己。

與其說認識標的物重要,我認為認識自己才是關鍵。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很容易在投資中迷失,追逐那些熱門的標的或跟風,最後可能會陷入困境。因此,在進行投資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的需求和財務狀況。這樣才能避免因盲目跟風而導致的投資失敗。

如果要列出三個投資建議,我會說以終為始:第一,認識自己的需求,這是所有投資的基礎。

許多人會認為賺錢很重要,但他們對金錢的定義往往與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不一致。舉個例子,許多人糾結於是否該買房,考慮到少子化、地區發展等因素,卻忽略了自己當前的財務能力和生活需求。不同的生活階段、性格、喜好都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比如,有人喜歡安靜的環境,有人則喜歡熱鬧,這些都會影響你對購房地點的選擇。因此,真正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盲從市場的熱點。

另一個重要的建議是,保持簡單。過去資訊有限,我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尋找投資資料。而現在,資訊爆炸,選擇太多反而容易讓人迷失。因此,在面對繁雜的資訊時,簡單愚蠢原則更顯重要,不要試圖過度複雜化你的投資策略。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長期思維。許多成功的投資者無論使用何種流派或方法,最終都是依靠長期思維而成功的。雖然短期投資可能會帶來意外的財富,但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甚至可能因為追求短期利益而犧牲了更重要的東西。因此,無論是投資還是生活,保持長期思維都是關鍵。

盤點致富書中提到「金錢覺察」和「金錢脈絡敏感度」是什麼樣的觀念?

在我的書中,我特別探討了兩個重要的概念:金錢覺察和金錢脈絡敏感度。我認為這兩個概念非常有趣且具有深遠的影響。

首先,談到金錢覺察,這其實是關於我們如何將金錢視為一種媒介,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平時,我們可能會對自我有很多的反思,比如我們是誰,我們喜歡做什麼,但很少有人從金錢的角度切入去認識自己。很多人覺得金錢與自我認知的關聯性不大,甚至覺得這種思考方式過於物質化。但事實上,金錢的使用方式往往反映了我們內心的需求和情感。比如,有些人習慣每天跟團買飲料,表面上這是一個簡單的舒壓方式,但深入探討後可能會發現,這個行為其實與職場壓力、社交關係甚至自我認同有關。

我自己曾經也是一個非常在意安全感的人,在當時,因為主動收入突然中斷,導致我對金錢的焦慮感大增。儘管實際上我並不缺乏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每次收到與金錢有關的通知時,心裡依然感到沉重壓力。這讓我開始思考,這種安全感與金錢覺察之間的關係。

其次是金錢脈絡敏感度,這涉及到我們如何在重大創傷或變故後重建生活。有研究指出,在重大創傷初期,如果能建立起對當下脈絡的敏感度,那麼後續的復原過程會相對順利。這三個步驟分別是:首先,清楚地看見問題所在;其次,梳理現有的資源;最後,採取行動。這個過程不僅適用於生活中的重大變故,也同樣適用於日常生活中的金錢管理。

比如說,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小的不順利,如果我們總是執著於這些小問題,就容易陷入困境而無法自拔。但如果能運用上述的三個步驟,首先看見問題的本質,再整理可以利用的資源,最後採取行動,那麼不僅是金錢問題,生活中的許多其他問題也能更容易解決。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在面對金錢問題時,覺察和脈絡敏感度這兩個概念非常重要。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自己,並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如何從空虛低頻中出發?

在成為全職家庭主婦的那段時間裡,我開始深入研究投資,並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感受到一種內在的空虛感。這讓我非常驚訝,因為按理說,既然通過投資賺到了錢,應該會感到滿足和自我價值的提升,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當時,我的人際關係相對封閉,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帶孩子和管理家庭。投資雖然讓我實現了財務自由,但這是一項獨立的活動,不需要與他人交流,對於我這種稍微內向的人來說,似乎再合適不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這種獨處帶來的並不是滿足感,而是一種莫名的空虛與孤獨。

2020年市場下跌時,我抓住機會,資產迅速增長,這讓我感到非常自豪。起初,我的自信心因此大增,甚至有種「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的勝利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生活圈子依然很狹窄,主要是老公和孩子。雖然我偶爾會在公園裡遇到其他家長,但那些只是萍水相逢的交集,無法填補內心的空白。

以前的朋友雖然關係依舊很好,但由於生活重心的變化,我們的聯繫逐漸減少。即便我有不開心的情緒,也不知道該如何向他們傾訴。更重要的是,我不敢跟老公談這些,因為在他看來,生活已經很好了,似乎沒有理由不開心。但那種不滿足更多的是對自己的不滿,覺得自己在事業上毫無成就。

就像電影《靈魂急轉彎》中的情節一樣,我曾感到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方向。雖然我知道不應該把生活的中心完全放在孩子身上,但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卻感到逐漸失去了自我。在這樣的拉扯中,我相信很多全職媽媽都有類似的經歷。

那段時間,我確實考慮過重返職場,也有幾個非常好的朋友建議我去找工作,甚至為我推薦了他們認識的公司。但現實考量依然擺在面前,孩子還小,三不五時的生病、停課、接送,家裡也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我有朋友建議我可以把工作帶回家,但這對我來說還是很困難。儘管我很想重新開始工作,但評估現實情況後,我最終還是決定放棄這個念頭,因為家庭的需求與職場的要求無法兼容。

在那個階段,儘管我渴望重返職場,但由於現實的種種考量,我最終還是選擇繼續在家照顧家庭。這段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母親角色中的複雜性,以及在家庭和個人成就之間找到平衡的艱難。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兩本書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一本書的作者描述了一位成功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她不得不面對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困難,比如在公司找停車位,必須走很遠的路,這些小事對她來說卻變得異常困難。這讓我意識到,生活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挑戰,對於身處其中的母親來說,卻是巨大的壓力。

我自己也曾經感覺被困住,像是被夾在一個無形的玻璃罩裡,無法呼吸。這種壓力不僅來自於外在的生活環境,更來自於內心對自我的要求。我發現,當我們開始察覺到自己的問題時,我們才能開始思考如何改變現狀。這種覺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在我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我也閱讀了《與成功有約》這本書。書中提到,即使是做一件很小的事情,例如給孩子讀繪本,這也是一種成功。這段話讓我重新看待自己的角色,並幫助我從那種壓抑的狀態中解脫出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也開始思考家庭和職場之間的平衡。我逐漸意識到,成為一名母親其實也是一種職業,需要管理時間、人力資源和財務等各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僅在家庭中重要,也可以應用到其他領域。

在家庭財務方面,我們家採取了比較透明和公開的方式,與先生達成共識,共同管理財務。我認為這種團隊合作的方式對家庭的長期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如何和孩子分享理財觀念?

至於孩子的理財教育,我並沒有特意強調某些具體的做法,而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進行教育。比如,在書店看到我的書,讓孩子理解這本書是我們的心血結晶,但不代表可以隨意帶回家,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

在零用錢的問題上,我發現每個孩子對金錢的理解和控制能力都不一樣,所以這需要我們根據孩子的特質進行調整。有些家庭會把家務和零用錢掛鉤,但我認為這需要根據每個家庭的情況來決定,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與孩子保持溝通,並且靈活應對他們的需求和理解能力。

總之,這是一個不斷學習和調整的過程,無論是對於家庭還是對於孩子,我們都需要在實踐中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