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老母的故事,Jennifer

by Alison Tsai

AR 是甚麼嗎?VR、 MR、XR也都是包含在AR領域嗎?

AR是從Augmented Reality縮寫而來,如果大家有玩過 “寶可夢”,它可以帶領我們到世界各角落去抓寶,這個就是一個很基本的AR技術應用。實際上,這樣的技術已經可以應用在各行各業裡面幫助我們的工作跟生活。

AR這個名詞會被大家熟知是因為它發展得比較久。當我們在說數位時代的來臨時,大概都是從電腦或手機上玩味的角度來看,開始叫做數位的內容應用。但其實它已經進階把這些數位內容,透過載具裝置,不管是電腦、手機,或是我們現在的AR眼鏡,將我們的實體工作、生活環境區隔出 “虛擬” 的一種物件。這些虛擬物件包含有2D、3D、影音等等各種多元的內容。當這個發展變成一種脈絡,它可以從應用模式去轉化到視覺應用。

VR對我們這個產業來說,是一個既有的基礎的技術。我之前曾經做過遊戲產業,因為遊戲是虛擬的,所以它可以讓我們建構例如一個虛擬的月球,或是任何的虛擬場景,這個我們就叫做 VR。 在2016年開始有穿戴式載具,我們在戴上頭盔之後,就可以馬上進入到我們建造出來的虛擬場景,這個也是VR。就AR, VR這兩個概念,我們常常開玩笑說,AR比較像是活見鬼,VR比較像觀落陰,也是兩個不同的主軸概念。

近年來的 MR 是Mix Reality – 混和實境,這主要是隨著AR演進,所以開始被大家討論。然而MR和AR基本上以技術基礎來說搭載著相似的概念,都是想要將虛擬和現實結合,只是各自藉由不同的載具達成,或是之中有一些更深入的技術。

XR則是延展實境- Extend Reality。延展實境通常涵蓋了AR, VR, MR三個面向,可以說是三種技術的統稱,而我們目前成立的XRA實境科技發展協會,就是希望協助大家透過結合虛擬的概念,創造新的產業價值。

當初怎麼會踏入AR 領域?

我大概是台灣第一個完全用AR這個概念和科技開了一家公司的人,而我踏入這個領域,跟我的背景也有關係。雖然我是中文系畢業,也去了英國念行銷碩士,但是我在工作上面,有許多經驗在推展 “以虛擬形式運行的商業模式”上,所以我一直對虛實通路這件事情很感興趣。我一直覺得, “虛與實”在人類行為的發展下一定會融合,不會只有實體,或是只有虛擬、只有線上,這種單一面向的發展。

在2010年的時候,有機會接觸到這樣的技術,我看到了這個領域潛在的趨勢發展,另一方面也認為,人生就是需要自我挑戰。當時我只是覺得 : 還沒有人做,那我應該要來試試看。而我也因為做了行銷,所以會想很多創意;在這十年來,也都在一一實踐。雖然那時候我很怕別人做了我想到的東西,不過這個科技又真的是很酷的,後來還是毅然決然的往這個領域發展。

我覺得AR是無限可能。在持續接觸下,我發現AR就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科技產品,它可以跨通路、跨場域,還可以跨產業;再來,它的內容極度具備創意性。每當我們透過AR技術接觸到一個產業,就會發現我們發掘出許多我們之前可能沒有想過的呈現方式,或是一種製作流程。無論是AR技術本身或是在跨域上,它可以發展出無限可能,和產業越玩越精彩、越來越多花樣。

當我們在做一個新的技術研發時,我就會想可以跟誰合作。奇妙的是,每當我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不久我就真的認識了這個產業,或是適合應用這項技術的客戶。現在客戶來找我們也會告訴我們他的需求是甚麼,然後希望我們透過 AR幫他創造出新型態的流程或方法。所以新想法的產生,無論是在預期中或非預期中的情況下都有。

用三個形容詞來形容自己,跟致力於推廣AR、VR的體驗、經濟及應用的關聯性?

其實我蠻內向害羞的,但是我會去想很多可能性,當面對困難的東西時,我就去想它的可能性。所以我大概會以自己個性的本質來形容自己: 不是很外向、比較內向害羞,和有很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

因為我喜歡可能性、喜歡盯著事情發生,我覺得這就和創造AR、VR體驗有非常大的關聯,我會讓想達到的事情盡力都產出。相反來說,對外我不是一個非常外向的人,但現在因為要致力推廣的關係,我在業界有個稱號叫AR傳教士。秉持自己有對這塊領域的堅持,我很希望讓大家都清楚這塊領域的各種的機會和可能。也因為有這樣的角色,我一直在反向的面向上挑戰自己,讓自己習慣面對大型的演講或訪談等等的場合。我認為這都是給自己機會突破,也因為這樣的正向和反向的性質,所以正好和這樣子的技術的張力有關連。

AR傳教士遇到的挫折

我們常去跟客戶做溝通,有些客戶可能買單,也會有一些客戶不買單;有時看似很順利,但是到臨門一腳時合作可能 “飛了”,都是會有的。

我覺得困難、挫折常常在發生,這些的挫折對我來說,都是一時的。一開始當然會很難過、難以釋懷,尤其是當覺得這個合作已經快要成了。但是現在對我來說,這都是“家常便飯”。當我們把目標拉長的時候,會發現有時候在一路上的小石頭都是正常,所以就慢慢放下這些短暫的因素,反而將眼光放在比較大的目標,去積極的布局。

那時候大概創業兩、三年,推動的過程雖然不容易,但是我已經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在客戶的引薦下,我接觸到一位非常大的客戶,當時他在兩岸三地的產業都很大,我們跟那位大客戶之間的合作中,還有一位設計師的參與,他也是一個國內知名,講出名字大家都一定認識的人物。所以合作時覺得很興奮,不過這個案子就是所我說的 “差臨門一腳”。我們投入近乎一半的團隊、技術、知識等等,但是在開會到最後一個節骨眼時,設計師說因為他們整個設計的方向變了,所以沒辦法再合作。對於我來說,無非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同時也是一個很難忘的經驗。

不過這個經驗告訴我,什麼事都有可能會發生,還有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透過這個案子,我們想過,若沒有這個案子,公司會怎麼樣嗎?公司會沒辦法活下去嗎? 後來轉念之後,就想說自己為什麼要為了一個案子這麼難過呢?過了這一關後,我就都把挫折和難關當作小石頭,過了就好了。

成為母親之後在職場上自己的改變

我一直以來都是職業婦女,並且在小孩兩歲的時候創業。我覺得小孩兩歲之前是我最痛苦的時候,也是個要適應角色轉變的過程。我認為 “為母則強”。這個大概是每個媽媽都有的經歷,在經過前面的兩年後,剛好就碰到AR這樣的技術,這樣的機會反而促使我更勇敢的去挑戰。所以當媽媽對我來說是很神奇的,像是賦予自己一個更大的力量一樣,能夠去推動一些事情。

不過當下也並不是自己一個人成就所有的事情,家庭同時也給我很大的力量。

從事科技產業之後帶給的教養的觀點或方法 

開發的第一個產品其實就跟孩子當時的年紀有關,我開發了一個兒童互動教育平臺。那個平臺就是針對 “學齡前兒童設計”的,我的初心是不希望我的小孩是看著電視螢幕長大的。例如放個影音就讓小朋友開始學習,對我來說這樣的學習挺僵化的,而剛好我又知道有這樣的技術,所以我把它結合起來。

很直接的,這項產品第一個體驗者就是我的小孩,我一直認為,有這樣子的技術,小孩子又有需求,那我的教養的方式就會跟傳統的媽媽比較不一樣,我會希望我的產品或是我做出來的、一些創意是跟他有關的。所以當有一些新的、我覺得不錯的想法或是成果,就會讓我的小孩體驗一下,然後和他討論。我常常覺得我兒子給我的想法刺激我許多靈感,也讓我看見使用者或許會有的感受,所以我自己覺得我們就像夥伴、朋友一樣,是教學相長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會用大人的視角去預想什麼東西對他們是有趣、刺激的,可是當他們用自身的觀點來回饋的時候,他們的反饋其實是非常直接、也很不錯的。

如果想做一本書的話,會把什麼樣的生命課程放進去?

我一直很想做兒童的故事,例如用AR做故事屋,用神奇魔法的概念搭配生命的故事。因為書裡面的故事,事實上都對我們的思考能有許多啟發,裡面一定都有隱藏的道理想要告訴我們。例如生命的意義,或是如何做選擇等等,可能也因為我是中文系,所以我一直很想出書,而寫作其實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事情。在去年我有出一本書叫做,AR擴增實境創新思維,這裡面把我這十幾年下來的know-how結合了這個產業的趨勢呈現給大家,讓大眾能夠有更多了解。

那麼在 “做書” 的方面,我希望未來可以發展成立體書,讓大家可以透過視覺方式,讓使用者能夠融入情境,產生所謂沉浸式體驗的效果,以不同方式讓大家看到書中的各種意義。它可能會是一個房間,就像是剛剛提到的故事屋,讓大家進入一個情境裡面,體會到有別於一般展覽只是去 “走馬看花” 感覺,反而是能夠在腦中產生深刻的印象,進而產生有情感的連結,並更深入探討想法的出發點。

當融入了不同的故事進來之後,就會產生各種的體驗的可能性。所以,當書和科技做相關結合,無論是變成一種AR化的閱讀的方式,或者做成一個展示的模式,我覺得對大家來說,都會有更深刻的領悟。這就是一個非常連結未來的產業,無論是受惠或接觸者,都將是我們現在的孩子們,對他們或許就會有更多的啟發、創意的出現。

台灣目前在這個產業的現況和未來的發展? 

我們在過去十多年就專注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我們自己研發、創造平台,也不斷在產出內容,我認為我們發展的時間點和全球是同步,甚至是領先的。

以台灣來說,目前發展AR產業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而相關技術在全球也正在起飛。在相關技術的運用上,從2015左右開始,也有許多知名國際大公司例如: 微軟、Apple、Google也都在發展。

不過這項技術和人性也可以結合,也都是我們發展的契機。我們公司在這個領域上,除了有在台灣的技術團隊,我們也同步在發展國際市場,所以在新加坡、在美國都有公司。目前以台灣來說,我覺得是競爭力還是很強的一塊。

對於未來十年的發展,我想在近年的疫情下,各個產業都在思考,如何用比較創新、創意的方式改善自己的商業模式。所以數位化已經變成基本盤、只是在做單向溝通,目前大家正朝更進階的部分發展,即是所謂的雙向連結、溝通,那這部分就非XR莫屬。

接下來十年,我們會看到各式載具的應用越來越成熟。而像我們這樣的平台工具,以及在整體內容的產製創意上,也會被越來越多的產業所使用。不管是一些場館性的運用,或是旅遊情境等,我們可以去走訪這些景點,透過AR、結合自己的手機,把歷史中的故事場景都呼叫出來,歷歷在目呈現在眼前,對使用者做各種導覽或是導購的行為。這一種遊戲化的體驗,消費者應該也都會很喜歡,在工作或生活或許幫助都會非常的大。

AR產業裡面的職位又有哪些?有什麼樣背景的可以進入?

現在跨域很頻繁常見的,我們自己公司本身也是一個小的跨界世界。我們有自己的技術部門,在我們公司算是最大的一塊,他們要發展的技術很多也越來越細;另外我們還有視覺創意團隊,他們負責設計如何詮釋內容,其中包含2D、3D、影音,360度全視角瀏覽等,我們也透過運用空拍機拍攝影片或是產製AR內容。所以這些部分其實都是和設計、攝影、3D相關的領域。在行銷方面我們有專案和業務,負責推動產品;公司也有品牌中心,負責各種媒體的發布、品牌塑造等。

整體來看,我們這樣的科技公司裡面,其實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所以除了專業背景的基礎之外,我也希望我們的同事是 “喜歡”這個科技的。因為只有當自己喜歡它,才會對它產生很多想法,並且去激盪出火花創造出各種可能。

區塊鏈和AR勢必是將來的趨勢

近期在討論元宇宙的概念下,其實就是把AR、AI跟區塊鏈全部都結合起來。在落實上面還可以在多觀望兩三年,不過在前兩年我的確也有一些合作,並嘗試想要把AR 和區塊鏈串在一起。

在之前我認為區塊鏈的商業模式還沒那麼成熟,所以當時並沒有很強迫這兩塊非得要連結,不過我相信未來會有機會的。而當我們想要把AR變成一種經濟體時,這個機會就會是更明確的。在AR技術越來越成熟之下,區塊鏈的技術如果也越來越成熟,那它們是一定要相遇的。

▍白璧珍Jennifer

政大中文系,英國史特林大學行銷學碩士,宇萌數位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人稱「AR傳教士」,同時也是「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理事長,致力於AR VR體驗經濟的推廣與應用,客戶群包含台灣高鐵、台北101、Line、Samsung等超過千家,涵蓋教育、文化、會展、金融、零售、廣告、餐飲、製造、醫藥等產業的合作夥伴,創新與技術實力獲各界肯定。著有《AR擴增實境創新思維》,同時也是一個男孩的母親。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