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團隊的故事,王梓頎&余鎮綸

by Alison Tsai

王梓頎| 籃城書房店長

梓頎是埔里在地人,除了高中之外都是在埔里念書,卻是在出社會之後才開始真的認識家鄉,才有扎根在地的感覺。擔任籃城書房店長已有六年資歷,從草創初期到現在,利用講座、工作坊、音樂會、畫展、市集、走讀等各種形式推廣閱讀。

余鎮綸| 籃城書房教育產品開發總監

鎮綸是台中神岡人,定居南投埔里十餘年,也是暨南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博士候選人。曾任國際志工、國際實習、兼職英語及華語教師,除了任職籃城書房同時也是數位課程規劃師。

繼上週與書房老母嘿媽的訪談,這次我們將透過籃城團隊中的店長—梓頎,以及教育產品開發總監—鎮綸的視角,帶大家繼續深度走訪籃城。從他們的初衷及期許聊到了自我探索與追尋,後續則從兩人的專業切入,帶聽眾、讀者們一同了解獨立書房的新創發展、經營眉角,以及它的存在如何帶給人們一個認識自我家鄉的機會。

以下為訪談精彩節錄,更詳盡的內容歡迎至各大平台收聽,並在文章底下與我們討論。

| 籃城大家庭: 加入籃城書房的契機與初衷

梓頎因為前一份工作的性質因此和嘿媽結緣。自己除了喜愛藝文活動外,對於書房中的工作內容、氛圍更是充滿嚮往,便加入了這個大家庭。期許將小鎮中較缺乏的活動引入,打造一個「在地」就能接觸新事物的環境,也把自己以往體會到的美好經驗帶給更多人。

鎮綸則有趣的說自己是從「常客」變成了「員工」;從只是來喝喝咖啡、打打報告,到被邀請擔任講者再到加入團隊。在書房經歷轉變點時,因自己擁有「教育」方面的學識背景,便希望利用這個機會「Do something」,和書房走出更多可能性。

| 籃城GPS: 書房的定位與在地認同感建造

書房的定位在於「推廣閱讀」,但呈現方式並不死板,反而富有層次也和不同時期工作人員的特長、興趣相關。有些人關注數位教育,就為書房打造虛擬實境走讀、線上課程;有些人關注生態,就引入相關的影展或講座等。雖然文化的培養需要漫長的時間,然而它的價值卻會隨之體現。除了自身能力的培養,更能透過習得的知識、表達力、書寫能力等,把對自己的認識、對家鄉的認識等傳承下去,真正落實在地文化。

建造在地認同感上,團隊精心製作的刊物、導覽活動及藝術裝置等都是他們的方式之一。無論是介紹當地歷史、籃城名稱由來,或是美食與作物的推廣,其中的設計巧思都在於「提升參與感」。希望讓與會者能夠過思考與更多的實境探訪、共同參與等,拉近大家與籃城的距離並創造連結性。

| 籃城與挑戰: 如何應因應社會變遷、打造新商機?

在實踐理想、認真經營當中除了「賺錢與否」之外,如何隨著時代變遷做「滾動式調整」也是重要的一環。在因應疫情及網路5G時代演進,籃城持續在優化自己,例如以鎮綸的專長而發展的數位閱讀、導覽和虛擬旅遊,以嘿媽的專長發展的親子英語共讀,又或是結合店長梓頎的美學、行銷專長去締造新的可能性,讓大家透過不一樣的方式去回顧、認識自己印象中的埔里。

| 母親與我

對梓頎而言,進入書店工作某種程度也是受了母親影響,因為母親的帶領,小時候多在圖書館度過,除了各種知識與情緒探索,更在閱讀中找到安全感與親密感,母親對於生活品質與細節的要求,更反映在梓頎的工作態度上。鎮綸母親職業婦女的忙碌養成了鎮綸從小獨立的個性,與人為善與待人熱情的身教也造就了鎮綸凡事喜歡多關心的體貼性格。

| 籃城與我: 若「海是夢想,山是生活」,那我住在了生活裡

在鄉鎮中我們不難發現年輕人外移的現象,都市的工作機會與環境是很多人心之所嚮。但對於梓頎及鎮綸來說,埔里是他們「想要黏住」的地方。透過自我覺察和聽聞身邊朋友的經歷,他們都發現自己比較喜歡鄉下的生活步調,也熱愛著埔里所帶給自己的養分,無論是心靈上或是環境上。想爬山而山就在附近;想要有獨處的時刻,埔里的純樸與安靜能讓心快速的沉澱下來,重新調整步調再出發。

| 籃城的溫度: 家鄉帶來的感動與溫情

梓頎和鎮綸也觀察到,這幾年開始有年輕人留下來了,也開始思考自己能為家鄉、為埔里做點什麼。隨著大學課程的設計與變化,也為產學合作開啟了篇章。除了在地的大學生外,「青農」的出現更是為農業帶來創新的活力,利用自己的專長在農村裡發展與社會接軌,而「穀笠合作社」便是一個例子。

鄉村帶給人的一種陪伴感、認同感,或許許多人回鄉的原因。從小因為急急忙忙成長而錯過的小鎮文化、歷史,都在大家的重新挖掘、推廣下產生了新的生命力。而每一次的回歸就像是見老朋友、回家一般,打開門便能輕易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個充滿家溫度的所在。

籃城書房- REST Book & Bed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