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老母的故事,林鈺婷

by Alison Tsai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後,主持多個電視及廣播節目。從小熱愛音樂歌唱,2008年至今,擔任山狗大後生樂團團長及主唱,多張專輯提名入圍「金曲獎」。因為具備語言的養成及表演的專業,擔任華語、閩南語、客語, 戲劇卡通廣告配音甚至火車及公車上的客語播音。目前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帶著孩子講客家話、唱客家歌,已是日常。

| 流淌在血液中的客家DNA: 客語對自己的意義

客語對我來說是一個「家」的感覺,很自然、很親近。我爸爸是新竹竹東客家人,我媽媽是美濃的客家人,不過我從小在新竹長大,跟著我的阿公阿婆(爺爺奶奶)。在這兩邊講的是不同腔調,不過我想不管是哪一種腔調,客家話這個語言、我們生活的文化,或是家族宗族的觀念,他們都是我生命的DNA,是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因為我們是客家人,所以把我們連結在一起: 工作經驗上的特別感觸

母語文化的工作比較不像是流行音樂,或是時尚媒體產業,因為文化是長長久久的,使這份工作比較像是像是「教育」,相對要扎根的時間也比較久。

但是我滿高興我的工作可以帶著我到國外演出,從中認識了不少海外的客家鄉親,感受到深刻的情誼。儘管出國演出前的準備很繁瑣,需要規劃提案、練團、申請補助經費等等,但是一沉浸在演出時,當地客家文化的狀態就能被一覽無遺,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彼此。

| 自己的母語自己救: 文化認同的意義,如何傳承後輩

現在生活周邊的人幾乎都說中文,孩子在學校可能還會說英文;其他相對流通的母語可能是閩南語、台語。孩子能聽到客語的機會其實不多,除了學校的母語課程,再來就是媽媽(我)。選擇做客語音樂,除了因為它帶來的情感連結,我做起來也更開心爽快、更有感動。最後就是希望把教育拉回自己身上,讓自己作為傳承的載具之一。

客語其實像是無形的遺產一樣。當我阿公阿婆年紀大的時候,我心中一直覺得不捨,除了無法隨侍在側,能陪伴彼此的日子越來越少。這時我就想,那我們還有哪些連結?  馬上擊中我的是「客家話」三個字,那天回到家後我也和小孩說: 「你們一定要好好學客家話,媽媽以後不在了,客家話就是媽媽留給你的東西。」

透過這樣他們也會了解,說母語就是我媽媽會說的語言,不管媽媽在哪裡,都能跟她有連結。

| 生活即文化,智慧於日常: 客語文化背景為工作帶來哪些影響或觀點

文化兩個字聽起來比較硬,如果回歸到生活日常,其實語言就是文化了。語言包括了很多生活的經驗跟智慧,客語會有些諺語、俚語,結合很多生活智慧在當中。所以如果要談到客家文化,我很自然先從「說客家話」開始,從言語當中很自然的呈現在我的音樂要說什麼話,可以幫助我更深入去表達我的思想、我的態度。

如果大家要認識一個文化,從「語言」切入是一個蠻好的方式,你可以透過看節目、聽音樂,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休閒娛樂,這樣子你就會自然而然進入到這個文化當中;再更深一點有人就會進入語言學的研究領域,或者是飲食文化研究領域。

| 挖掘自己,記得根本: 推動母語文化多年,在教養觀念上的想法 

因為長時間在母語文化中耕耘,我深刻感知到母語傳承的重要性。當這個語言漸漸消失的時候,文化的「崩解」到最後的「滅絕」,真的都是可預見的。

以往當我出國的時候,別人問 Where are you from? 除了說 I’m from Taiwan,當我說「I’m Hakkanese」的時候他們就會好奇客家人是什麼? 這也引導了自己去思考: 「在台灣當中我是誰?」聊到語言我就會唱我們的歌;講到飲食,我們也有米食文化,這些特別的食物,其實就是「記號」,不僅獨特,也更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本質。

現在時代變遷快速,教育方針、社會氛圍不斷在變化,孩子的確要不斷追求新知、多拓展眼界,但是我一直覺得「根本」還是要記得。我鼓勵孩子多去接觸,認識自己爸爸媽媽的母語文化,同時也鼓勵他們去接觸其他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背景的薰陶當中尋找自我,甚至會看見更多的可能性。

<關於本集的更多資訊寶藏包>

行行出老母,延伸訪談回顧

(1) 口譯/創業家老母,Renee

(2) 呂順興餅舖老母,Irene

(3) 飲食文化研究者,徐仲

關於客語老母 –  林鈺婷 Rita

(1) 臉書粉絲

(2) 鈺婷的客語節目收聽

(3) 鈺婷好歌收聽: 林鈺婷 Rita【放】

0 comment
1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

繁體中文